在“十二五”规划中,学院制定了“非常规、跨越式;以点带面,重点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提出了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指导思想。针对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学院也积极推进大学体育课改革,尝试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已经初步形成包括以“我尝试、我改变”为主题的体育课程体系、“我创新、我改变”为主题的管理体系和“我公平、我改变”为主题的评价体系为主的课改方案。但是,该方案在推进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学院分工会积极配合党总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积极组织、推动“我改变、促发展”模拟课改活动的开展。同时,为了使研讨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减轻老师因为一学期的辛苦而产生的劳累感,学院决定本次活动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平谷“石林峡”进行。
在院党委书记髙涵的带领下、学院副书记孙小莉、副院长张自如、体育部教研室主任李坤及我院教职员工参加了本次活动。
2012年7月10日,我院在平谷“石林峡”召开了针对体育课改革的主题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为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旨在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我院体育教学部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加强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
目前,我院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形成了包括 “我尝试、我改变”为主题的体育课程体系,“我创新、我改变”为主题的管理体系和“我公平、我改变”为主题的评价体系。本次会议主要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研讨。
首先,高涵书记表示会议的目的是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在下学期将部分课改内容贯彻执行下去,必要时请学校的相关机构支持、督促和检查。
然后,体育部教研室主任李坤老师对目前我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尝试进行总结,指出,目前我院已经开始尝试部分课改内容。目前已经在大一、大二年级强调课内外一体化,也就是说,不仅要求体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升教师技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锻炼;同时,要加强研发,形成一套新的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形成的机制。如何形成,就需要我们老师集思广益,共同设计。
之后,会议进入讨论起,老师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经过热烈持续的讨论,会议最终从三个方面形成了一致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院将进一步通过体育课,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同时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形成科学运动观。
与会老师均一致认为,针对一二年级,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分班,进行差别教学,既能达到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也能够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部分老师强调,老师是引导学生改变的核心因素,必须要从老师这里积极引导,让学生自觉运动,不断改变。高涵书记对此给予了肯定。他指出,大学体育必修课必须要提升老师的精神面貌,强化老师的体制体质,同时加强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及紧凑型,让体育必修课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而针对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学生,老师们认为可以开设诸如俱乐部这类的组织。这类俱乐部需要不同于普通社团,最好与社会挂钩,让学生们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加强身体素质,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沟通、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目前学校体育文化气氛淡薄,因此要通过学生参与达到改变。在讨论中,老师们主张通过体育协会和体育节两部分来带动学生运动,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协会的日常活动、每年至少参加一个项目的比赛活动。
第三,要加强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开展和利用。目前,学校每年均对学生进行了体制测试,但是对于体制测试的结果数据使用率不是很高,在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必须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同时要求相关老师认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了解测试数据的含义,掌握健康水平的变化。
最后,高涵书记对全天的会议进行总结,对会议取得的结果表示肯定,希望接下来就按照这样的方案进行实践,希望能够在不断实践中发展。会议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本次学院活动气氛热烈,教职工参与度高,讨论成果丰富,在学院发展史上写上了重要的一笔。院分工会作为组织推动者,将学院领导班子、骨干教师和众多教职工集中到一起,就学院的长期发展行了积极的探讨,尤其着重就如何有效地完善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
首先,对于已经初步建立的三大体育课程体系,老师们给予了高度肯定,这是学院“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为学院特色办学添砖加瓦的必要基础。第二,学院已经认识到,空凭理论是行不通的,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资源,通过学院老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本体系主要对象即大学生的热情,获取社会、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将本体系有力地执行下去。最后,大家对这次活动的举办方式表示非常认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为学院集思广益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