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媒学院组织2008年春游活动
发布日期:2008-05-05 作者: 来源:
点击:
分享:
2008年4月26日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文化与传媒学院分工会组织教师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寺踏青赏春。
早上8点,我们准时从学校出发。一路上,教师们看着车窗外的绿树鲜花、片片农田和怀柔区整齐、美丽的市区景色,欢歌笑语充满车厢。约两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距怀柔县城约10公里的红螺寺。据说,红螺寺初建于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皇上来寺降香,御封为“护国资福寺”。而“红螺寺”的由来,是因为当地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两位公主结伴下凡,云游人间美景时,见这里山水相依,古木参天,万绿丛中掩映着一座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寺院,清静优雅的环境,深深吸引了这对久居天宫的仙女,于是她们白天幻作人身礼佛诵经,夜晚,她们化作一对斗大的红螺愉快的生活在寺前的放生池中,并放出红光,将寺院和山脉掩映在一片红霞之中。从此,这里风调雨顺,林茂粮丰,万民安居乐业。从此,当地人民为了感谢这对红螺仙女的功德,把寺院北依的大山称为红螺山,寺庙也被称为“红螺寺”。
看到这段介绍,青年教师们兴趣盎然,纷纷在红螺寺前摄影留念。迈入寺院,院内翠竹成林,遮天蔽日好似进入了我国的南方地区。据说山前的这片竹林为元代云山禅师所栽植,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古人将竹子人格化比作“君子”,正所谓“为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苏东坡也曾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因此,这片竹林成为红螺寺的一大雅致园景。
当我们步入大雄宝殿前,两棵参天高的古银杏树出现在众人面前,东边的是雌树,清秀矮小,西边的是雄树,高大粗壮。据说雄树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生机不减。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春天不见花则秋天却果实累累,真好像天作一双的夫妻,所以有人称它们为夫妻树。现正值春天,古老的银杏树伸展着年迈的腰肢,随逾千年却仍然绿叶繁茂,生机勃勃,好像在告诉世人他们仍然年青。看着古老的银杏树,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生的短暂,活着就要真爱生命,享受生活。
告别了银杏树,我们开始爬红螺山。山并不高,有修砌的登山步道可到达红螺山顶,拾阶而上,山阶时而舒缓,时而又非常陡峭,带着两岁孩子的吴颜芳老师只好望山兴叹了,朝气蓬勃的年青教师孙琳、郭化等爬山爬的飞快,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站在红螺之巅,我们一行举目四望,因为前一天的大风把乌云浊雾吹的个干净,今天的天气才格外的晴朗。山下绿油油田园、片片村落和城镇尽收眼底,东边的雁栖湖的湖水波光粼粼,青龙峡的秀美景色清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真美啊!住在这里该有多好!”孙凤毅老师发自肺腑的喊出了一句心里话。
下山了,我们向坐落在寺中千亩松林中的五百罗汉园走去,占地20公顷的罗汉园,有500尊罗汉像用青石材质按真人比例雕刻而成,并以高5米的汉白玉石佛为中心分10组排列。他们或坐或站,相貌各异,形成了一组大型佛教艺术雕刻群。看完500罗汉,我们坐在山下的石凳上休息,吴小莉老师忙里偷闲的从包里拿出小铲子挖起了山野菜,大家表扬她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在红螺寺逗留了两个半小时,打道回府的时间到了。
微风吹着竹林发出刷刷的声音,好似在和我们告别,再见了风景如画的红螺寺,再见了美丽的怀柔区。回京的车开动了,大家疲倦的不像来时的路上唧唧喳喳,回头看,同志们吃完冰棍,便东倒西歪,不一会儿便一遍鼾声。(文化与传媒学院分工会 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