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

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欣赏 > 好文共赏 > 正文

熊丙奇关于大学教育的三本书

发布日期:2008-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作者简介:青年教育学者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1994年大学毕业,2005年破格升正高。上海交大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编、编著、著作《步入大学——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指导》、《成功宝典——从小学到大学》等教育类图书20种。其图书曾获全国畅销书二等奖(文教类)、论文和作品曾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奖励20余次。2004年6月与2005年2月,先后出版《大学有问题》与《体制迷墙》,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近期,他的另一部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专著《教育雄视》即将出版。

第一部:《大学有问题》(天地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概述:这是一本全面讲述大学现状,透视大学生态环境的书。作者充分而立体地展示了来自教育前线的第一手信息与资料,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争议,还有矛盾……对于教育的发展来说,这十分可贵,因为它有助于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展开系统、科学的思考。

书评摘要黄书泉):我在读了该书后,更多的是产生了深层次的思考:大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之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制度究竟怎么拉?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作者在描述了大学的种种问题的同时,带领我们一道去剖析、思考这些问题。得出的结论虽是见仁见智,但这些问题提出的本身,无疑是对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一个有力的冲激,是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弘扬。我身为大学中人,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大学种种行状,对于该书中揭示的诸如大学官本位化、学术腐败与商品化、教授人格沦丧、评估体系僵化和潜规则盛行、大学生心理人格缺陷问题等,更是感同身受,也写过几篇质疑、批判文章。读了该书后,既有为同道的叫好,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文人写写文章,又能改变什么呢?

第二部:《体制迷墙》(天地出版社2006年2月版)。

概述:本书以传媒报道的最具标志性的教育事件为观察对象,以民间视野为观察立场,以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为观察视角,围绕中国教育近年发生的令人莫衷一是的言说,使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清晰而坚定地阐述作者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思考和立场。在作者与十二位受访者恺切痛陈的“大学问题”中,纠缠交错着人与体制、体制与人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矛盾,它的能量以失控与纵容兼而有之的方式,渗透大学教育的每一层面、每一环节……

书评摘要(如石):这本书最惊人之处在于它对教育机制官僚化、学术环境行政化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火力之猛烈,前所未见。熊丙奇和他的16位对话者都是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披露了教育界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内容几乎涵盖了当前高等教育弊端的所有层面:行政力量怎样干预高校管理?大学评估有哪些暗箱操作?一些教授如何骗取科研项目资金?所言之处,触目惊心。

第三部:《教育熊视》(天地出版社2008年即将出版)。

概述:本书以传媒报道的最具标志性的教育事件为观察对象,以民间视野为观察立场,以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为观察视角,围绕中国教育近年发生的令人莫衷一是的言说,使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清晰而坚定地阐述作者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思考和立场。既有对近年出台的重大教育政策的尖锐评说,也有对近年发生的重大教育事件的深入剖析,那些曾经发生并被激烈争议、但又很快被浮躁所湮没的关于中国教育的人和事,因为这本书,而重新获得他(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书评摘要:新京报资深编辑于平在书评中写到:作为一个老时评编辑,我对丙奇其人其文有两点感受。

其一,虽说现在时评兴盛,但大学教授写时评的并不算多,能够把头从书本上抬起来,向社会投射关注目光的知识分子,掰指头都能数清,丙奇正是其中一个。其实,丙奇的大多文章的道理,估计很多教授们心里也很明白,例如高校评估,估计教授们都在酒桌饭局上骂翻了天,比如高考制度,在教育界混了那么多年的知识分子,估计谁都对它有一大堆意见,可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却是沉默,沉默,这也许因为政商拖累,无暇以顾;也许是不屑于放低姿态,走入大众;也是明哲保身,等着桃子自动从树上掉下来……但不管如何,这都是一种失职。

其二,现在的时评界有两个极端,一是喜欢玩“专业”,也就是说,这种时评写作,缺少大众化的文风,充斥着论文试的晦涩文字,专业的词汇,动不动就搬出高深的理论吓人。另一种是太专注于文字的机巧,文章废话连篇,华而不实。而这两个毛病,在丙奇的文章中是看不到的,丙奇的教育时评,总是以最朴实的文字,将即使是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并且,丙奇的文章,重于批评也重于建设,提出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相信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通读此书,定会有不菲的收获。